3月10日大有能源(600403)龍虎榜數據:北向資金淨賣出136.94萬元
952025-07-05 05:22:39
來源:華夏時報
歲末年初,正是銀行的“銷售旺季”,往年開門紅期間,投資者不僅能獲得小禮品,還能申購到收益率更高的產品。
而今年,由於底層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等原因,有不少理財子公司選擇下調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以降低投資者預期。
其中,中銀理財、招銀理財、浦銀理財等機構,都在近期對旗下多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了調整,下調幅度為2BP至160BP。
“這反映了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理財機構對投資者預期的審慎管理。”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部門高級副總監魯金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24年銀行存款、債券等底層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促使理財子下調業績基準以貼合實際資產收益情況。
對投資者預期審慎管理
“買到了‘理財刺客’。”1月7日,一名北京的投資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最近到期的幾隻銀行理財收益率遠不及預期,一年前購買產品時業績比較基準都顯示在3%以上,但實際收益率不到2%。
從宏觀環境來看,國內市場已全麵進入“低利率時代”。隨之,理財產品也麵臨收益空間縮窄的局麵。
在此背景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趨勢延續。1月6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擬調整發行的某款一年定開增強型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調整後的業績比較基準為1.9%—2.6%。經查詢,該產品上一期業績比較基準為2.5%—4.2%。
2024年12月,中銀理財發布公告表示,“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公司擬於2025年7月21日起調整36隻理財產品份額業績比較基準”。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其中涉及的產品包括固收類理財、純債理財以及“含權”的固收增強類產品。例如,中銀理財(9個月)最短持有期純債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為3.4%—4.4%(年化),調整後為2.3—3.3%(年化)。
上述產品為固定收益類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並適當參與以對衝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此外,浦銀理財也對月月鑫最短持有期係列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及產品說明書相關條款文字表述進行調整。“月月鑫穩健款H”的業績比較基準從2.60%調整至2.20%。
所謂業績比較基準,是理財公司基於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市場變化等因素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根據規定,當監管政策、市場環境、產品性質等因素發生變化時,理財公司有權調整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實際上,自2022年初以來,理財公司當月新發人民幣固收類理財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就呈現震蕩下行趨勢。
根據華源證券測算,2024年12月,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2.45%。由於2024年11月以來境內各類型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預計還將大幅下行,新發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2025年可能將跌破2%。
此外,湖南銀行、華夏理財、廣西北部灣銀行等多家銀行或理財子也密集調整旗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此前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3%以上,經過調整大多已被壓降至2.7%以下。
“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首先是相關產品未來預期業績的回報,是投資者決策的一個參考。”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前出現過少數產品業績參考基準與實際收益偏差較大情況,理財公司需理性、科學定價,避免參考基準偏離實際業績過遠等情況。
理財產品應實施多資產投資策略
銀行係理財產品底層多為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固定收益類資產,近年來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當前,理財市場“資產荒”,優質票息不足。2024年,除“9ⷲ4新政”及10月一攬子增量政策公布後的短暫脈衝式調整外,國債到期收益率呈現出單邊下行趨勢,四季度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快速突破1.7%關口。2024年12月20日,1年期國債利率跌破1%,達0.9807%,為2009年來首次。
“本次超低利率僅僅隻是開端,未來仍將持續。從基本麵來看,預計2025年利率會再下一個台階。預計2025年,貨幣與財政將繼續齊發力,債市利率將穩步下行。”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同時,存款利率也持續走低。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11月,銀行整存整取存款1年期、2年期、3年期平均利率分別為1.562%、1.665%、2.056%,較2024年初分別下降34.0BP、45.7BP、47.8BP。
對此,浦銀理財在相關公告中也表述,近期,以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利率大幅走低,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受利率下行影響明顯,收益水平出現明顯波動,收益中樞大幅降低。基於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麵、市場利率水平、可投資產的靜態收益率等因素進行測算,對係列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
此外,回顧2024年,理財行業受到監管仍在加強。一季度限製理財繞道保險新增高息的一般性存款,二季度終止存量手工補息合約,並叫停銀行理財與信托公司的平滑估值合作,四季度要求理財公司不得違規通過收盤價、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去熨平產品淨值波動。理財投資的“去平滑”整改正在逐步推進。
魯金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24年以來各種平抑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的方式被監管叫停,理財機構選擇主動降低業績基準下限,以緩解業績壓力並提前管理投資者預期。
對此,首席經濟學家劉鬱提到,“去平滑化”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之一是產品業績基準下限可能需要下調,進而緩解整個資管行業的業績壓力。
劉鬱表示,對於銀行理財而言,“高收益、估值穩定與流動性”一直是投資層麵的不可能三角,淨值平滑手段主要通過大幅抑製波動,降低居民贖回欲望,短暫打破了不可能三角限製。基於理財存款替代的負債特征,當平滑工具被回收後,估值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優先級或上升,這也意味著當前理財收益達成業績基準下限的難度將顯著提升。
除了底層資產收益率下行、監管政策收緊外,魯金飛還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經濟環境、貨幣政策等因素的變化也會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同時A股市場波動較大,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回撤,與業績基準相差較大,此外部分銀行基於費率調整對業績比較基準進行“微調”,銀行通過精細化管理費率來優化產品的收益預期展示,以適應市場競爭和成本變化。
目前,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理財產品應施行多資產策略,固收+理財或將重新成為理財子發行的熱點產品。
明明表示:“可轉債、黃金及權益型被動產品是理財未來可以考慮加大配置的方向。”目前已有理財產品在多資產投資上有所行動。
一家股份製大行理財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選產品的時候,不僅要看業績比較基準,也要看產品具體投向,以及自成立以來的平均收益率,評估產品的穩定性,再看半年的收益率,在經曆過一定的市場波動後,是否還能保持比較穩定的收益,最後看近1個月的收益產品漲幅情況。